企业新闻

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为中国乃至全球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

2019风湿免疫生化平台新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19年9月19日

类风湿关节炎(下称RA)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低知晓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人体的各系统、组织和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为疑难重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更新的《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指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按照14亿人口计算,目前我国总患病人群约588万。但由于目前国内对此疾病的诊治还存在诸多认识不足以及诊断水平的局限,造成大量患者误诊、误治甚至还不曾诊治,因此很多专家认为,目前的就诊人数可能不到实际患病人数的1/3,推测中国RA的患病人数约1800万人。

8月28日,2019年风湿免疫生化平台新技术论坛在美丽的苏州金鸡湖畔成功举行。本着"搭建检验与临床沟通桥梁,促进风湿免疫新技术发展"的初衷,会议邀请了江苏、上海、四川、北京、湖北、湖南、陕西七省的50余位检验领域和风湿免疫临床领域的专家共同出席本次会议,并邀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与病理中心主任谢小兵教授担任会议总主持。

会议总主持谢小兵教授希望能通过此次会议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交流,尤其自身免疫疾病更加需要检验与临床的关注与沟通。谢教授表示,目前中国检验从项目上来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的医院一般开展500-600个检测项目,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1000-1200个项目,但相比国外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美国两大第三方独立实验室Quest和LabCorp开展了近10000个项目),中国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尤其自身免疫是发展中且发展空间还非常大的学科,对于新项目,需要检验与临床共同关注,将项目研究透彻、用到极致。

学术专题一

上海市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周凌教授带来第一个专题演讲《MMP-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应用前景》。众所周知,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监测手段非常局限,周凌教授详细讲解了基质金属蛋白酶3(下称MMP-3)作为血清学指标,可以在临床工作中简单方便地评估RA的活动性和疗效,尤其是对中度、重度活动期的监测效果更优;基线期MMP-3可以用来评价RA的预后;MMP-3和US7评分均能迅速的反应RA的疗效。此外,周教授还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其他研究。

学术专题二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吴俊教授带来了《类风湿关节炎新标志物MMP-3》的学术报告,讲解了MMP-3的基础生物学原理、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和最新国际诊疗指南,重点介绍了MMP-3项目的临床价值,对有关MMP-3的前沿研究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学术专题三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韩振格教授主要与现场专家探讨《MMP-3在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有文献报道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Seronega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SNRA)占RA患者20%,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临床上很多患者小关节肿痛却RF、CCP阴性,这类患者的诊断与如何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关键点。韩教授分享了她的研究,临床实验室可以采用MMP-3 联合抗-CCP 与 IgA、IgG、IgM-RF 分型进行诊断,使诊断的准确性提高到89.8%。

风湿免疫论坛:临床与检验专家面对面

三个课题演讲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盛尚春教授作为主持人,携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一荣教授、苏州市立医院杨辰教授,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晓军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沈敏宁教授、上海市长征医院周凌教授3位临床专家,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相关话题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热烈讨论。

(风湿免疫论坛:临床与检验专家面对面)

话题1:临床与检验如何处理对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持不同意见时的状况?

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晓军教授表示首先实验室要做好质量管理,比如对试剂品牌的选择以及日常质量管理;实验室可以提示医生再做一些其他实验来佐证;思考是否存在患者抗体滴度浓度不够的情况等。张教授表示自己所在实验室每个月定期进行临床与检验间的深度交流,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交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一荣教授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表示不忌讳临床对检验的“投诉”,因为双向沟通是推动检验结果更加正确的方式。他分享了一个“某病人抗核抗体滴度下降特别快,病人恢复速度快的异常”的案例,针对实验室质量控制,从仪器干扰、室内质控、室内比对和室间比对等方面和与会专家分享了实践经验和建议。上海市长征医院周凌教授分享了一例强直性脊柱炎案例,表示当检验与临床初步判断不一致时,检验结果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的帮助非常大。该患者严重的腰背疼痛,外院检查显示是明确的骨质破坏,血沉快、强脊明显,临床初步判断要使用生物制剂治疗。但HLA-B27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与临床判断不符。因此查了其他指标,骨密度-3.9,严重的骨质疏松,胸2是可疑骨折,胸3是明确骨折,但未受过外伤;血磷0.28mmol/L,其他血钙电解质等指标都显示正常。最后建议病人做了PET-CT,提示该病人是成年人的低磷性骨软化症。最终治疗建议病人服用合适的补磷的试剂,解决了病人的疼痛问题。试问如若没有检验结果及时、准确的提示,就给该病人盲目使用了生物制剂,每个月需多花费万元以上,不仅不能改善症状,还会给病人身体带来很多副作用。

南京第一医院风湿科沈敏宁教授分享了一例近期临床诊治中临床、检验密切沟通化解疑问的案例。沈教授举例一例红斑狼疮诊断患者,未经好好治疗,半年后病情加重,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临床判断是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引起的蛋白尿,但是检查中发现该患者的抗体全部是阴性,与临床判断不一致。临床通过和检验的交流以及进一步的检测,发现病人的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液被稀释,影响了结果,最终判断该病人确实患狼疮肾炎。反思这个案例,沈教授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时,一方面检验科需要反思检测设备、流程是否有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会反思诊断思路中是否存在疏漏问题,以此提供病人最好的诊断。希望检验与临床一起努力,有效沟通,更早地检测出病患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盛尚春教授认为每个检测结果的发出,都是临床判断的新开始。检验人应该明白检验项目的来源去路、生理作用、疾病关系、检测以及生物学变异的影响因素,以此更好地服务临床。

话题2 :临床上如何进行RA活动性分类,以及如何看待MMP-3项目?

该问题由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张利侠教授提出,长征医院周凌教授首先进行了回答。周教授提到,临床上采用经典的DAS 28方式对轻中重度活动性进行分类。临床上碰到很多病人,临床显示多个关节肿痛,关节超声显示有滑膜增生,确实显示有关节炎症,但当RF、CCP阴性时,临床很难判断真实病症,并且诊断后应该如何使用免疫抑制剂也非常难拿捏,因为免疫抑制剂有非常多副作用,不能盲目使用,诊断和治疗都需要非常严谨。因此多位在场专家提出,希望更多地做一些关于RF和CCP同时是阴性时,RA患者MMP-3的表达情况的研究,如果MMP-3表达增高,对临床诊断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苏州市立医院杨辰教授称自身免疫指标是检验“最难啃的骨头”,自身免疫疾病各个指标的对照难、血清学指标特异性不突出、症状隐匿、很难量化。杨教授认为一个新指标的发展“产学研用”非常重要,现阶段检验的发展在“产学研”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剩下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要把一个项目用好、用细。多开一些这样的会议对于项目的“用好”非常有帮助。另外杨辰教授和现场专家分享,他们有一支临床医学专业组队伍作为检验和临床沟通的团队,检验与临床沟通得越多,对病人的检测结果越有利,开展的自身免疫项目也会越多。南京第一医院风湿科沈敏宁教授表示非常高兴今日了解到MMP-3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预后、疗效监测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用药监测方面,临床现在正缺乏一个非常有效的用药指导指标。

(风湿免疫论坛:临床与检验专家面对面)

其他话题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谢小兵教授提问如何评价近年来比较火的中药制剂雷公藤的治疗效果。张晓军教授回答道,雷公藤是中药,中药的定量比较难,多属“经验方”。对于如大疱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疾病,雷公藤的治疗效果很明显,但雷公藤的定量研究以及重金属毒性等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大力发展传统医学的同时,需要我们对中药进行做更多的基础研究。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盛尚春教授提到自身免疫的发展,很多以前认为的疑难杂症都逐步发现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如间质性肺炎和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IgG4相关疾病是一个很特别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特定的标准,需要通过医务人员在不断的总结中发现相关的规律。对于间质性肺炎,目前临床上缺乏一个合适的指标,KL-6这样的指标的出现,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发现其规律。另外,现场专家针对自身免疫其他疾病与指标也进行了诸多探讨。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和专家学者之间的精彩探讨结束后,由李一荣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检验与临床沟通是永恒的话题,期待今后检验与临床专家能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

【闭幕致辞】

最后,会议总主持谢小兵教授进行了闭幕总结,从“产学研用”四个角度,阐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方向才是一个项目最良好的发展过程,这需要临床与检验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与研究,需要临床与检验携手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最终将价值传递到病患身上。

编后语

润达医疗作为IVD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一直秉承公司愿景,洞察医疗行业需求,为医疗健康服务。此次引进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项目,希望能为风湿免疫领域带来帮助。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能够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交流,尤其自身免疫疾病更加需要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关注。我们衷心希望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能够早日惠及风湿免疫科医生以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